2024-05-28 20:40
來源:康養中國
疾病介紹
簡介
復發性口腔潰瘍(recurrent oral ulcer,ROU)又名復發性阿弗他潰瘍(recurrent aphthous ulcer,RAU),是一種好發于唇、舌、頰和軟腭等部位的孤立的、圓形或橢圓形潰瘍,常伴有自發性疼痛,易反復發作,病程有一定的自限性。該病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見的潰瘍類疾病,患病率高達20%,居口腔黏膜病之首位。
病因
西醫發病機制:外源性感染因素(病毒和細菌)和內源性誘導因素(激素變化、精神心理因素、機體的免疫功能紊亂、口腔菌群失調、微量元素缺失、微循環障礙、系統性疾病等)相互作用而引起本病。總之,ROU發病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所致與有關。
中醫發病機制:多因先天稟賦異常、過食辛辣厚味、嗜煙好酒,或情志內傷、勞倦過度而致病。脾開竅于口,舌為心之苗,脾與胃臟腑相連互為表里,故口瘡與心、脾、胃等臟腑關系較為密切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“諸痛癢瘡,皆屬于心(火)”,故中醫治療本病多從“火”與“熱”論治。火熱有虛實之分,上焦實火熏蒸,下焦虛火上炎,中焦升降失和,濕蘊化熱,循經上炎,皆可導致本病。
治療方案
診斷
1、診斷標準:口腔黏膜發生單個或多個局限性潰瘍,呈圓形或橢圓形,且具以下特點 :①復發性:有至少2次的口腔潰瘍發作史。②自限性:口腔潰瘍能在7d左右自行恢復。③周期性:口腔潰瘍呈周期性反復發作,復發時間長短與口腔潰瘍病史長短有密切關系,病史短者,可以幾個月或1年發作1次;病史長者,可以1個月發作1次,或口腔潰瘍此起彼伏,新舊病變交替出現。
2、附加標準:患者的主要癥狀除了有周期性反復發作的口腔黏膜潰爛外,還有局部灼熱疼痛、流涎、口臭、口干、尿黃、大便干結或稀溏等癥狀。
3、特異性標準:口腔黏膜潰爛、疼痛,病變呈圓形或橢圓形,病程呈自限性,發作持續7~10d,周期性反復發作。
ROU的辨證應重視局部辨證與整體辨證相結合,從潰瘍局部特征來看,實證、熱證的潰瘍多具有紅、腫、熱、痛的特點,潰瘍周邊充血水腫,伴有明顯的疼痛和灼熱感;虛證的潰瘍一般較淺,充血不明顯,疼痛較輕。再結合其他伴隨癥狀和舌苔脈象來辨證。
注意陰虛火旺證辯證:潰瘍周圍微紅,反復發作,口渴不欲多飲,手足心熱,盜汗,心悸、失眠,便干,舌體瘦,舌質紅,苔少或薄黃,脈細數。
治療原則
1、發作期 以緩解疼痛,促進潰瘍恢復為治療目標。
西醫多以對癥治療為主,優先選擇局部治療,對于癥狀較重及發作頻繁的患者,可采用局部和全身聯合用藥方案。中醫藥治療應遵循辨證論治的精神,發作期患者以實證或虛實夾雜證為主,治療以清熱瀉火、急則治標為原則,對于虛實互見、寒熱錯雜者,又當以補虛瀉實、標本兼顧為法。
2、間歇期 以維持緩解,減少潰瘍復發為治療目標。對于輕型患者或無證可辨者,重點在于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,注意合理飲食,適度運動,調暢情志,保證睡眠。對
于大邪已去、余邪未盡的患者,及有明顯陰虛、脾虛及臟腑機能失調的患者應該遵循緩則治其本的精神,進行相應的辨證治療。
日常治療方案
1、西醫治療:常用的藥物有維生素類、免疫調節類,以及局部使用消炎類、激素類、止痛類藥物,尚缺乏有效的方法。
2、中醫內治法:臨床實踐與研究表明,中醫在促進局部病損恢復,減少復發次數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療效,且具有藥品不良反應少、外敷時對創面的刺激性小、患者易于接受等優勢。
2.1 陰虛火旺證
治法:滋陰降火、引火歸元。
推薦方藥:知柏地黃丸加減①處方來源:清代吳謙等《醫宗金鑒》。②藥物組成:知母10g,黃柏10g,熟地黃15g,山藥15g,山茱萸15g,茯苓15g,澤瀉10g,牡丹皮10g等。③加減:心陰不足者加麥冬、五味子、丹參等以養心安神;脾陰不足者加石斛、玉竹、沙參、葛根等以運脾生津;肝陰不足者加白芍、當歸、女貞子等以養陰柔肝;若以氣陰兩虛為主者可合用七味白術散。④煎服法:水煎服,每日1劑,日3次, 每次150mL。
推薦中成藥:余麥口咽合劑等滋陰降火藥物。
2.2 胃火熾盛證
治法:清胃降火,通腑瀉熱。
推薦湯劑:清胃散加減。①處方來源:金元李東垣《脾胃論》。②藥物組成:升麻10g,黃連6g,當歸10g,生地黃10g,牡丹皮10g等。③加減:胃熱腑實,大便干結者可加入大黃、芒硝、枳實等通腑瀉熱;胃熱灼傷津液者,可合用玉女煎、竹葉石膏湯等以養陰瀉熱。④煎服法:水煎服,每日1劑,日3次, 每次150mL。
2.3 心脾積熱證
治法:清心瀉脾,導熱下行。
推薦湯劑:導赤散合瀉黃散加減①處方來源:宋代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②藥物組成:淡竹葉10g,生甘草10g,通草6g,生地黃15g,藿香10g,梔子10g,防風10g,生石膏(先煎) 30g等。③加減:大便秘結者,可加大黃、芒硝通腑瀉熱;津傷陰虛者,可加入玄參、石斛等養陰生津;若心火上炎證見心煩、失眠者可合用黃連阿膠湯或朱砂安神丸以清心安神。④煎服法:水煎服,每日1劑,日3次, 每次150mL。
2.4 寒熱錯雜證
治法:平調寒熱,和解陰陽。
推薦湯劑:甘草瀉心湯加減①處方來源:東漢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。②藥物組成:炙甘草15g,黃連6g,黃芩10g,黨參10g,干姜6g,法半夏10g,大棗15g等。③加減:上熱明顯者加大黃芩、黃連用量,或加入生石膏甘寒清熱;脾虛明顯者加大干姜用量,或加入茯苓、白術以健脾利濕;濕熱較重時加入藿香、佩蘭、黃柏、薏苡仁以清熱化濕等。④煎服法:水煎服,每日1劑,日3次, 每次150mL。
3、中醫外治法:
3.1 涂敷法
3.2 含漱法 含漱療法 是用某些藥物做成沖劑或水劑,含漱完后吐出,每天多次,用以治療口腔和咽喉疾病的一種方法。
3.3 噴霧劑
特色診療方案
特色彝藥——余麥口咽合劑
彝族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、文字、文學經典及立法,尤其是彝族醫藥,傳承千年綿延不絕,衍生出大量經典名方。彝族醫藥大多采用野生天然藥材,品質優良,經過現代化改造之后,在保留原有彝族醫藥特色的基礎上,品質和療效得到了進一步提升,實現了民族醫藥的現代化。
余麥口咽合劑的生產更是在保留彝族醫藥特色的基礎上,應用德國精工數字系統、世界前沿全智能化生產車間、全新的西門子DCS控制系統、20天長期冷藏沉淀,打造出更優質高效、符合國際領先標準的產品。
余麥口咽合劑結合中醫內治藥效持久和中醫外治迅速起效的優勢。服用方法為口含兩分鐘吞下,可在口腔較長時間直接與創面接觸,與創面的貼合性更好,口腔粘膜可迅速而直接地吸收藥物,作用迅速。吞服后作為全身用藥,可滋養臟器,滋陰降火,藥效更持久。
建議聯合用藥
潰瘍表面紅腫不明顯:
余麥口咽合劑+穿黃清熱膠囊
余麥口咽合劑+蜂膠口腔膜
潰瘍周圍紅腫明顯,疼痛加重:
1、余麥口咽合劑+青霉素V鉀+VB2,穿黃清熱膠囊粉撒于創面
2、余麥口咽合劑+轉移因子+VB2+VC+青霉素V鉀/甲硝唑(消炎)
供稿人:《消化系統常見病復發性口腔潰瘍中醫診療指南(基層醫生版)》,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
責任編輯:王馨